首页 老子通释

第十五章

字体:16+-

道存在于天地宇宙,但在人世间,却存在于得道之人身上。因此,描述“身上之道”,是老子必然要进入的课题。

老子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读起来可能还是有一些障碍,但很多读者都能感受到,老子在写这一段时诗情突发。那么一些“兮”,正是诗的节奏递送。我是一个长期从事文学的人,因此一见这样的段落就很高兴,只想立即把它翻译出来。不管是古文还是今文,诗意、诗韵是怎么也遮掩不住的。

我的翻译是——

古时善于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正因为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来描述:

他们谨慎,像是冬天涉河;

他们警惕,像是提防邻户;

他们端庄,像是在外做客;

他们涣和,像是春冰消除;

他们敦厚,像是未凿之木;

他们旷远,像是深山幽谷;

他们包容,像是大河浑浊。

谁能在浑浊中静下来徐徐澄清?

谁能在安定中动起来慢慢推进?

只需保有此道,不求满盈。

由于不求满盈,虽有弊端也能新成。

我这样的翻译,初一看好像会有现代的诗化发挥,其实是严格按照古代词语的本义来阐释的,因此我也省去了逐字逐句的注解功夫,呈现为一气连贯的通释。我在翻译古文时非常重视这种一气连贯,因为这是古今文气可以相融的印证。

那么,这种让老子诗兴大发的得道之人,是如何得道的呢?他们又是如何来面对道的呢?这是老子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了。因为又与道碰到了一起,所以仍然比较抽象和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