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二十五章

字体:16+-

老子有一个习惯,大家在前面已经多次看到,那就是,只要分析了社会实相,就忍不住又要回头瞻仰一次道的神秘形貌。现在,讲了两章具体的“逆向因果”,他又要顺着第二十一章已经开始在做的事,描述道的形态。

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很有趣,已经讲了那么多遍道,现在却突然要采用“陌生化效果”,说有一种东西,“吾不知其名”,其实还是在说道。但是,由于故意拉开了距离,故意装作不认识,就会产生一种更客观,也更宏观的逼视。

由此可知,老子为了让大家了解道,用了各种各样的角度,站在前后左右的方位,近顾远眺,构成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全方位包围。

我的翻译是——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无声无形,独立不改,周行不停,是天下万物之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那就称为“道”吧,也可以勉强叫作“大”。“大”会远行,因此又称“远”;“远”会返回,因此又称“反”。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寰宇间有这四大,人居其一。它们之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

正因为是拉开了距离来看,老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鸿蒙无际的哲学图像。他自己对这个图像,也保持着一种近似于“突临海天”的“初识之感”。

他早就说过: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因此,就连为道命名都不较真,说是“强字之曰道”,勉强采用而已。不仅如此,他又为道取了一些别名,例如“大”、“远”、“反”。但是在取这些别名的时候,他又讲了取的理由,其实也揭示了道的特点,那就是体量大,传得远,能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