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了整体,按照老子的节奏,他又要面对具体了。他像一个音乐指挥,不会在一个音区停留太久。上下高低,频繁变换,每次变换都有推进。
我们记得,老子在前面几度推崇虚静心态。在这一章,他会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虚静不能滑向轻浮,而应该保持几分厚重。对于居于高位的君主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
原文是——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段话的首句“重为轻根”容易理解,接下去的“静为躁君”稍有费解。我把它们翻译成两个对称的现代格言,读起来就比较明白:“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人。”
弄明白了这两句,也就可以顺便把最后两句也一起收拾,几乎不必再翻译:“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里的“君”,仍然是指“主人”,“失君”是指失去主宰。我不赞成蒋锡昌的《老子校诂》把这个“君”解释成“人君”,随之又把“失君”解释为“失为君之道”。“君”在这里,是一个比喻性的词。
比较麻烦的是中间这句:“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有“是以”二字,可见与上句有连带关系,但上句怎么会连带出“辎重”呢?有点奇怪。这种奇怪,很多研究者也看到了,他们从笔误、刻误的角度做了各种猜想。既然上句那么强调“重”和“静”,那么,“辎重”的原文很可能是“静重”。但也有说法,可能是“轻重”,意思是君子终日行路离不开掂量“轻重”。由于繁体字的“轻”(輕)与“辎”在字形上很接近,都以“车”为左旁,而右边又都有三折,所以产生笔误。
我觉得,这些猜想,过于缠绕,又缺少凭据,难于采信。我虽然也觉得“辎重”的出现有点突兀,但毕竟也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对君子而言,最不应该轻率、轻浮,而必须持重、倚重。你看他们即使在路上也离不开载重的车辆,说明他们时时要有所倚重。这说起来有点费力,但在还没有看到更好的解释前,先就这样吧。而且,“辎重”与下文的“荣观”也算能够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