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二十七章

字体:16+-

至此,老子已经论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世间命题,却一直没有在一个重要的命题上停留,那就是“善”。

“善”在中国语文中,除了作为名词和形容词的“善良”意义外,还有作为副词的“善于”。在古文中,常以一字来模糊通贯。老子在这一章,先讲“善于”的“善”,再讲“善良”的“善”。

还是先读他的原文——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章没有生僻句式,翻译起来比较容易——

善于行走的,不留辙迹;

善于言谈的,不留瑕疵;

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

善于闭关的,不用闩梢,却让人不能开;

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让人不能解。

圣人总是人尽其才,没有遗弃的人;又善于救物,没有遗弃之物。这就是真聪明。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即使有智,也是大迷。这真是精妙之理。

原文在“圣人”之前,有“是以”两字,在“善人”之前,有一个“故”字,读起来,具有现代语文中的“所以”、“因此”等递进式关系。但是,据我从文气辨析,往往前后不存在这种递进逻辑。这种感觉,别的研究者也有。例如,高亨就在《老子正诂》中指出:“‘是以’二字衍文,盖后人所加。”老子原书,本不分章,后人强为分之,有文意不相连而合为一章者,遂加“是以”或“故”等字连之。问题是,这种本不相连而硬连之的做法,很可能进行了不必要的黏合。本章的“是以”和“故”,也有这种嫌疑,因此我在翻译时没有用“所以”、“因此”这样的递进词语。老子的文句,很像语录式散文诗,说几句就完成了独立的意思,不必在前后牵丝攀藤。这几句和前几句很可能有意思上的呼应,那就让它们在断空之处自然呼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