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二章

字体:16+-

老子的不少名句,由于言词简约,让后人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每一种理解都很深刻。这种奇特现象,应该归功于他引导的等级。引导在高处,连岔道都有风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一章的句首:“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句,至少有以下五种解释:

一、天下都知道美为什么美,那就丑了;都知道善为什么善,那就不善了。(较普遍的解释)

二、天下万物,两端生于一致,因此有了美就必有丑,有了善就必有不善。(王夫之的解释)

三、把美和善夸耀得天下皆知,那么,丑和不善一定就会紧跟着来了。(范应元的解释)

四、为什么人们能够知道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因为有丑和不善的存在,产生了对比。(陈懿典的解释)

五、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陈鼓应的解释)

这些解释都很有意思,除了王夫之是在整体上论述这句话的哲学背景外,后面几种似乎都显得过于平稳,把我们初次读到这个句子时的心理冲击力大大降低了。

老子这句话,从语气看,是在极言从美到丑(恶)、从善到不善的急剧转化。老子喜欢这种近距离的强烈反差,因此如果拉回到寻常思路,虽然在逻辑上合理,但不符合他的“断言结构”。

我想保持他强烈反差的“断言结构”,也就是偏向于“当天下都知道美那反而就丑了”的说法,但必须找到走向反面的原因。我认为,原因就在“美之为美”这四个字。“天下皆知美”,已经很夸张;如果进一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问题就来了。所谓“美之为美”,也就是美为什么称为美的理由、标准、定位、诀窍。这么复杂的问题如果“天下皆知”,那一定是有一种通行天下的规范。当美有了“天下皆知”的规范,那当然就是丑了。美是这样,善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