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老子所说的圣人来治理天下,将会如何?
这又与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了,与后世墨家的思想差别更大。因此,与我们的习惯思维,也产生了不小的差距。我们在读的时候,不要因为不适应而立即皱眉,不妨想一想一个从来没有掌过权的思想大师对于治理方式的独特思考。他从相反相成的思维逻辑提出建言,而且特意舍弃了一切掩饰。
原文是这样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坦白到了让一切统治者都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我也要直白地把它翻译出来——
不要推重贤能之人,免得使人民竞争。
不要珍重稀有物品,免得使人民偷盗。
不要引起欲望,使民心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要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人民的意志,强健人民的筋骨。常使人民无知无欲,常使智者不敢作为。
只要做到“无为”,就没有“不治”的麻烦。
我发现,历代老子的研究者,有很多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好心人。他们总是力图把老子的一些坦白话语,磨掉一点棱角,不要刺激社会上通行的寻常观念。例如,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很多研究者都解释为“不尚贤之名”,也就是不崇尚贤能的名称。这一来,“不尚贤”就变成了“不尚名”,大家都能接受了。但是,老子的话中并没有“名”的成分,他所说的“不尚贤”,就是不要推重贤能之人。这听起来不太舒服,却是老子的原意。
老子对贤能之人的态度比较冷淡,不管是对仅有贤能之名,还是对兼具贤能之实的人,都是这样。他的基本思路是:自然之道就是最大的贤能,还要你们来逞什么能?他认为,贤能之人既然已经出现,就不要显摆,更不宜被上下推重。因为显摆和推重容易在民众中造成羡慕和嫉妒,并由此产生竞争。而且,有的贤能之人为了施展自己的计划还会鼓动竞争,这都是老子所警惕的。但是,老子并不排斥贤能之人,后面有不少文字要他们收敛才华和锋芒,让他们处于一种韬光养晦的状态。他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思想,是要整个社会不要崇尚一些特殊的人,即便他们确实不错,也不要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