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五十四章

字体:16+-

骂过了走邪路的“强盗头子”之后,老子平平气,觉得还应该说说走正路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既然把走邪路的情状罗列得不少,那么,走正路的情状也应该讲述得比较完整。那就出现了这样一段——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这确实够全面的了,从自身到家,到乡,到邦,到天下,构成人生要面对的全部系列,而且都以“德”贯穿。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和“德”都有不同的空间度量,最后才组合成“天下”的整体概念。由于“德”是“道”的实行者、守护者,因此在每一个不同的空间,都有“德”的身影。除了前面讲过的不少德行外,这里又增加了一种德行,那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现在可以把这完整的德行系列翻译一下了——

善于建树者,不可拔除。

善于保持者,不会脱落。

这种人,子孙会祭祀不辍。

这种人——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怎么修?

以自身关照别人,

以自家关照别家,

以自乡关照别乡,

以自国关照别国,

以天下关照天下。

我为什么能够知道天下?

就是这个原因。

读者们一定会发现,这个译本很奇怪,其中有五句保留了原文,完全没有翻译。这就牵涉到我有关古典今译的一个理念了。今译不是注解,而是话语系统的转换。但是,汉语的古今话语系统具有互融关系,古代也可以用白话文写成佳作,例如《红楼梦》。那么,在现代的白话文系统中,也可以拥抱一下凝练而又不难理解的古典话语。例如,这一段的“身”、“家”、“乡”、“邦”、“天下”这些概念与现代话语完全相同,而“真”、“余”、“长”、“丰”、“普”这些词也完全能以单字方式被现代读者品味并接受,未必要说成“真实”、“有余”、“尊长”、“丰盛”、“普遍”才算翻译。同一种汉语的古今之译,与两种外语之间的翻译并不相同,我在译文中保留一些不译的句子,也是古今之译的一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