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六十一章

字体:16+-

这一章开头就是“大邦”两字,一看就知道仍然要讲治理,而且是治国。

老子要讲治国时首先遇到的麻烦问题是:如何处理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老子所说的“大国”与“小国”,与后代的理解有很大差别。但是,他的带有“古早意味”的外交思维,有一种单纯的智慧,不应该全然看成已经“过时”。

先读原文吧——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还是先解释几个词句。

上来说“大邦者下流”,是一个比喻,说明大国就像处于江河的下流。这“下流”同于“下游”,但范围较小,意义较泛。

“牝”、“牡”,指雌雄,古代的惯常用法。

后面有六个“下”字,指的是“谦下”,一种态度。

与这个“下”相关,出现了两个短句:“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区别是一个“以”,一个“而”,都是虚字。该怎么理解呢?张默生在《老子章句新释》中评介这两句的意思是:“或谦下以取得小国的信仰,或谦下而取得大国的信任。”这一来,“以”和“而”的区别看出来了,但两个短句都略去主语,因此还是没有说明白。陈鼓应看到了这个毛病,便在翻译中用括弧注明了主语和宾语:“有时(大国)谦下以会聚(小国),有时(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内容当然是说清了,但实在是太冗琐了。请对比一下,原文只不过是“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前后只有一字之差。古典汉语的简练,让人感叹。我受其影响,用了现代散文的节奏来表达一种新的简练:“只要谦下,或者取信,或者被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