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七十二章

字体:16+-

老子在前面几章讲述治理和用兵等课题时,心里常有进退,因为他并未参与治理和用兵,而且一直站在治理者和用兵者的对立面,所以一直存在“知”和“不知”的自我疑惑。

既然老子一直站在治理者和用兵者的对立面,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对立面?里边包括什么样的人群?答案只有一个字:民。

在治理者和用兵者那里转了一圈,又自言自语了一番,老子突然想念“民”了。他要为他们说点话了。

请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还是要做一点词语解释。

“民不畏威”,这个“威”是指威压。后面说“则大威至”,这里的“大威”是指“大危”。我放松语气,翻译成“大事”。

“无狎其所居”,这个“狎”字,有些版本作“狭”,有“迫隘”之义。我仍然放松语气,翻译成了“控制”。

比较麻烦的是出现了三次的“厌”。奚侗在《老子集解》中,根据《说文》,把“厌”解释为“笮”。这是一个生僻字,在古代是指盖在屋上的竹苇,引申为“困迫”之义。但是,一生僻,一引申,圈子绕到了太冷的角落,读者是不愿意跟随的。高亨在《老子正诂》中把“厌”释为两义,然后用“厌迫”和“厌恶”来表达。但“厌迫”一词,读来也不顺遂。我想,还是用比较常用的“压抑”为妥,因为在古代“厌”、“压”同义,“厌”可解为“覆压”。

结果,是这样的译文——

人民不怕威压,因为不怕,就会有大事发生。

不要控制他们的居住,不要堵压他们的生路。只有你不去压抑,他们才不会感到压抑。

因此,圣人只求自知,不求自显;只求自爱,不求自贵。那就去除自显、自贵,只求自知、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