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七十六章

字体:16+-

上一章说到,不在乎生死的民众,当然是羸弱一方,却能胜于厚养的人。这又关及老子有关生命强弱的学说了。强弱之间,有一系列吊诡悖论,这在以前的章节多次说过。在这一章,老子要把这种吊诡引申到生命的本质,看看什么才叫“活着”。

请看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段话,即使在今天不熟悉古代语言的读者来看,也没有任何阅读上的障碍。老子在这里的理论重心,在于用生理学、生物学中的常识来启示社会思维。人体生死的差别,草木生死的差别,都在告诉人们,“活着”的特征是柔弱而不是坚强。当然,这里所说的坚强与我们日常的理解不太一样,可以理解为“强硬”。

这段话也遇到过一个版本学上的问题,虽然不太重要,而且也已达成共识,但说起来有点趣味。借此,也可让当代读者知道中国古代学者对于经典文本的极度谨慎,当然,这也证明了老子实在是牵动着身后两千多年的高层智能,使多少杰出学者在黄卷青灯间逐字把守,无休无止。

起点是原文中“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句话。王弼注本为“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这“木强则兵”意思不通,河上公的注本作“木强则共”,那就更不知其义了。人们说,“木强则共”可能就是“木强则兵”,由于“共”、“兵”字形接近,误抄了。直到清代,俞樾查得《列子》引用《老子》是“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刘师培发现《淮南子》也作“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当然,与《淮南子》内容重叠的《文子》也是这八个字。多证并列,且文句合理,那就定了下来。可见,老子的字字句句是多么值得后代护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