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渡偏安:北人归北,南人归南
南宋病人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1187)一生笼罩在靖康恐惧症中无法自拔。
1127年的这个春天,不但是宋氏王朝的分水岭,从族裔影响嬗变来讲,也是整个古代中国的分水岭。
这年,也是赵构人生的分水岭。
明星皇帝、父亲宋徽宗,带着耻辱的印记北上。赵构则带着他的小朝廷南下。两人都离黄河越来越远。从文明的承接来说,两人都离中原文化中心越来越远。
与父亲不同,赵构被历史牢记,除了在危难中承接大器,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外,还因为他的武将,比如岳飞、宗泽。宗泽死前的三声“渡河”,成为赵构苟且一生的背景板之一。
金国的上京囚禁着宋徽宗。而赵构逃到了反方向的临安。
开封的记忆已经被尘封。
1
赵构,还是康王时并非一个模板化的庸碌亲王。
皇族教育除了给他一个诗人的内核外,还赋予他超群武功。博闻强记,天生神力,这些用来描述雄才大略之人的词汇,在赵构身上均有体现。
北宋末年,一只狐狸坐在了皇位上。这个正史中记录的诡异事件,被当时的人看作一个不祥之兆。金兵的频繁入侵更是宋人头顶挥之不去的阴云。赵构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
在与金朝的冲突中,孱弱的宋朝为了达成议和,往往满足金朝要求,遣送亲王、宰相级别的人物去当人质。赵构就自告奋勇当了一回人质。当时,皇帝是赵构的哥哥宋钦宗。
赵构亲身体验了金朝的傲慢。在金朝营寨,他们一行面对的是对方不逊的言语和倨傲的礼节。人质其实就是软禁。近一个月的软禁在赵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但文辞干瘪的《宋史》在记录赵构这段经历时一再美化赵构,烘托他在敌营的勇敢,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他有其镇定的一面,但也有惊慌失措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