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皇帝不给力,大臣有名气。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都乏善可陈,不但没什么作为,反倒还经常闹笑话。有的皇帝好几十年不上朝(明世宗);有的皇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偏要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明武宗);还有的皇帝不怎么认识字,就喜欢干木匠活儿(明熹宗)。皇帝这么胡闹,为什么明朝还能传承二百七十多年?因为有好大臣替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里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著名忠臣于谦的七言绝句《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所谓“石灰吟”,就是吟咏石灰。咏花咏鸟也就罢了,石灰是建筑材料,一点儿诗意都没有,怎么会有人咏石灰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有人咏石灰,还有人咏木炭,咏什么的都有,而且,还发展出一个诗歌类型,就叫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借着吟咏一个具体的事物,带出诗人自己的感情,体现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明里写物,暗里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是把心情寄托在小草上;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那是把志气寄托在小花上;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那是把牢骚寄托在小蜜蜂上;唐伯虎的“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那是把雄心寄托在大公鸡上。而这首《石灰吟》,则是把一腔心曲寄托在了石灰上。
那么,这首诗究竟怎么翻译呢?
经过千锤万凿才能把它开采出深山,烈火焚烧对它来说也只是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它也毫不惧怕,一定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