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边疆有两个大敌,一个被称为南倭(wō),另一个被称为北虏(lǔ)。所谓北虏,就是漠北的蒙古人,上一讲《石灰吟》的作者于谦,就是抗击北虏的名臣。南倭则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就是日本的海盗。《望阙台》的作者戚继光,就是抗倭名将。倭寇的活动范围从北边的山东一直延伸到南边的广东,戚继光也就追着敌人,一路从山东打到广东。这首《望阙台》,就是他担任福建总督的时候写的。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先看题目。所谓阙,就是宫阙,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代指皇帝。“望阙台”自然就是登高眺望皇帝的高台。戚继光到福建之后,在福清县驻军,福清县有一座瑞岩山,戚继光经常到那里登高望远,就修了一座高台,取名为望阙台。福建那么远,戚继光有没有可能真的望到北京,望到紫禁城啊?当然不可能。既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叫“望阙台”呢?这其实表达的是古代大臣时刻不忘皇帝的忠心。比如,唐朝的“诗仙”李白,到南京游玩,还要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埋怨天上的浮云让他看不见长安。“诗圣”杜甫,晚年流落在夔(kuí)州,也要写“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其二),按照北斗星指引的方向,遥望长安。这都是在表达身为臣子,时时刻刻不忘皇帝的心情。同样,戚继光这首《望阙台》,抒发的也是忠君爱国的心情。
这首诗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驱驰,二是孤臣,三是宸銮。
先说“驱驰”。“驱”和“驰”都是“马”字旁,按照造字原则,肯定跟马有关系,指的是策马奔跑,引申出来,就是奔走效力。比如,诸葛亮《出师表》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就是给先帝效力。同样,这首诗里,“十年驱驰”,也是说十年之间,为抗击倭寇奔走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