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都读过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其中的主角只剩有限的生命。有的长至一年,有的短至二十四小时。我们总会好奇地探索,劫数难逃的主角会如何度过他最后的时日。当然,我说的是有自由选择权的人,而非活动范围严格受限的罪犯。
这样的故事激励我们思考,如果处于同样的境遇之下,我们该怎么办。在作为凡人的最后时日,我们该做些什么,体验些什么,想些什么?回首过去,我们会找到怎样的幸福,会有怎样的悔恨?
有时我在想,把每一天都当成赴死前的最后一天来过,应当是很好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态度会凸显生命的价值。每一天我们都应该活得优雅从容、生机勃勃、充满感恩,但当时间在眼前拉长,未来总有更多岁月时,这样的态度往往都被抛却了。当然有人会遵循伊壁鸠鲁(1)的享乐主义哲学,“吃喝玩乐”过完一生,但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死亡的迫近而饱受折磨。
故事中劫数难逃的主角往往会在最后一刻被降临的好运拯救,但他的价值观一般都会发生变化。他会更在意生命的意义,及其永恒的精神价值。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曾经,或者现在正在死亡阴影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每一件事都会心怀甜蜜的感恩。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将生命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死,但一般都觉得那一天是在遥远的未来。当我们充满活力,身体健康之时,死亡完全不可想象,我们很少会想起它。生活无限地延展,我们忙于各种琐事,很少会注意到我们对生活的无精打采。
恐怕我们在运用自身能力和理智时,态度也是一样的懒散。只有聋人才珍视听觉,只有盲人才会意识到视力所带来的无限恩赐。对于那些成年之后才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来说,情况更是如此。而从未有过视觉或听觉缺陷的人,很少会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能力。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只是迷糊地接纳所有的景物和声音,心不在焉,也不知感恩。老话说得好,我们总在失去之后才知感恩,生病之后方知健康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