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放下那个人是爸爸、
那个人是妈妈的角色后,
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父母”这个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的只是角色。这个角色,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教育、文化、宗教、规条,都在“父母”这个角色上安置了各种观念和态度。与此同时,你在心中也对父母的角色注入了各种台词。
父母受到他们父母观念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模仿着从他们父母身上所学到的角色版本以及台词。作为儿子或女儿的你,也依然受着这些文化、教育的影响,演绎着作为一个孩子要具备的各种特质。
在我们的文化里,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要孝顺、尊老爱幼。对于父母,我们习惯顺从、听话,父母则扮演照顾者、权威者的角色。在这样的角色关系里,我们会被蒙蔽,很难真的看到父母作为独立的个体的部分。
他们为了维护或者塑造自己的角色形象,在我们面前呈现出那些角色的相应模样,而这些权威角色本身,其实是一种物化。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很自然地把父母物化,把他们当成必须满足我们需求的工具,在不能被满足的时候,还会十分生气。一哭二闹,是我们很早就学会的本领。这样的本领,常常延续到后来的恋爱或婚姻关系当中,我们也把对方物化为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甚至让对方来猜我们想要什么,对方猜不到,我们就再次使用一哭二闹的本领。
只是,现在眼前的人,早已不是父母了,我们也不太可能再得到当年的待遇。毕竟,我们已经不是个孩子,无论多么不想长大,也还是会长大,也需要长大。
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人身体长大了,心智依然是个孩子。这一点,我们从大街上或者家庭里,男男女女吵架的状态就能看出来。如果我们依然保持内心是个孩子,充满着任性和理所当然,那么,我们很难真的看到自己,更难看到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