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无法改变,但记忆可以
曾经有个猎头跟我抱怨说,他在工作中看人都很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中就经常看错人,交到一些不值得信任的朋友。我详细询问了一下他看人的方式,发现他似乎把自己在职场中看人的经验带到了生活中。
在职场中,猎头找人的第一优先级是看能力的匹配;而在生活中,如果你要与人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你的首要评判标准是信任度,而不一定是能力。他忽略了场景的不同特点,把职场上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了生活中。
这其实就是记忆体的一种体现,大脑回忆起之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后,自发地在一个新的场景里应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却没有去区分应用场景。要破除这种习惯性的经验主义,其实只需注重切分法中关于合理性的考虑,检验一下把在职场中看人的方式应用在生活中是否合理,就能纠正自己的行为。
简单来说,记忆体是惯性经验模式。它操控我们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应用自己过往的记忆和经验而得出结论,却没有检验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特殊场合;另一种是通过对过往事件片面的解读而形成不准确的记忆,从而误导当下的决策。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我们在前面提到了盲目应用过往经验而犯的错误:一类是忽略了在A身上成立的经验,换成B可能就不成立,比如我们开头举的那个猎头的例子;还有一类是忽略了过去成立的经验在现在也许就不成立了。
我们如果运用切分法仔细去检验经验的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就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错误。
如果有银行的销售向你强力推荐一只基金,给的理由是它过去一年的回报率超过了50%,那么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基金过去的表现和它未来的表现有多少相关性?你通常会在基金的申购说明书里看到:过去的投资业绩不能代表未来的投资业绩。这就是通过相关性来破除惯性经验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