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师”就是典狱长,属于司法工作者,负责诉讼、判案子、抓犯人。
柳下惠在做典狱长的时候,三次都被罢免了。这个工作不好干,比如包龙图升堂,经常审到皇亲国戚,经常会得罪人。
柳下惠三次被罢免,有人就问柳下惠:“你为什么不走呢?这国家对你不好,不能让你好好地做事,你离开不就行了吗?”
柳下惠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大意是,如果我用“直道”、用现在这样的态度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我去到什么地方不会被人罢黜呢?是鲁国还是齐国,或者是晋国还是宋国?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论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三黜”的事情。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就是说,假如我换一种方式处世,变得懂得迂回、斡旋,不再那么直,懂得用圆融的手段,那么我不离开我的老家和祖国,也能顺风顺水。
这话的潜台词是,我要是愿意变得油滑,我早学坏了。世俗的那些东西谁不会呢?问题是我不愿意改,那么我去哪里不都一样吗?
大家初听可能会觉得柳下惠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实际上,柳下惠的认知是有问题的。孔子的应对方式跟他不一样。孔子敬佩柳下惠,觉得他的品行道德值得赞叹,但是孔子并没有效仿他的做法。孔子四方游历,四处奔走,就是到处在找能够跟自己合作的人,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心理学当中有个规律叫“耦合效应”,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和状态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一个坏人做坏事通常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当他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以后,可能就不再做这样的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