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对话中有一句名言,叫“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如何管理国家。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粮食得充足,让大家有饭吃;军队要强大,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保护好老百姓的利益。做到这两点之后,还要保证老百姓对政府有足够的信任。做到以上三条,政治就算得上清明了。“足食”“足兵”“民信”是一个国家得以稳定向前发展的“三驾马车”。
子贡接着问了一个限制性条件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因为现实条件不允许,无法同时做到“足食”“足兵”“民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这“三驾马车”中的一驾,哪一个可以去掉?
孔子说,可以先去兵。如果国家经济条件不允许,必须缩减经费,那就缩减军备的经费。无论如何,也要让老百姓吃饱饭,让老百姓相信政府。
子贡又问,假如真的穷途末路,连这两者也要舍弃一个呢?
孔子说,宁肯吃不饱,也要让老百姓相信政府。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有人解读这句话,觉得太残酷了,孔子说哪怕饿死,也一定要保护政府的信用度,这未免太不顾及老百姓的生死。
其实不然。想想看,当一个国家面临危难时,可以先“去信”吗?
如果先去掉政府的信用,并不能对局面有任何改善。因为“去兵”“去食”是物质层面的,是可以节约成本的,但“去信”不能够节约成本,不能改善经济上的困局,这是第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