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做过孔子的车夫,也做过一个小的地方官,他的特点是求知心切、勇武果断,有点像子路。他经常因为问一些太过实际、没什么太大思想价值的问题而被孔子“刺”,比如他问孔子怎么种地、怎么种菜,孔子就“?”他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这就是樊迟,我的老祖先。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地方。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跟着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在河里洗完澡以后回到舞雩台上唱歌。这一次,樊迟又给孔子驾车了,两人在舞雩之台游玩的时候,樊迟又问了孔子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提问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他问了三件事。
第一,崇德。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得更好?
第二,修慝。如何改正自己的过失?
第三,辨惑。怎么辨别是非而不纠结、痛苦、迟疑?
孔子先是表扬了樊迟问得有水平,然后做了如下回答。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起码要做到“先事后得”,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很多人是先谈好条件再做事,但孔子告诉樊迟,想要崇德,要做到努力在先,所得在后,不要让自己的欲望走到了前面,以免变得贪婪。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要想改变自己的问题,就要多反思自己,而不是整天挑别人的毛病。
挑他人的毛病是最容易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出无数个对他人不满的地方,给自己找到逃避责任的理由:我是没错的,都是别人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尽善尽美的,要想找出别人的毛病太容易了,但这对你没有任何帮助。不进行自我反思,你不会得到任何好的改变,也就谈不上修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