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登讲论语:学而(精装版)

每事问:请永远葆有好奇之心

字体:16+-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段话描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太庙是君主的祖庙,而鲁国是武王伐纣后分封土地时周公旦的封地,因此,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旦的庙。

“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太庙,什么事都问,比如问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这件事该怎么做,那件事该怎么做。

就有人在背后议论:“大家都说说,这个鄹人的孩子知礼吗?”

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地的邑大夫,当时人尊称他为“鄹人”,称呼孔子为“鄹人之子”。孔子名声很好,大家都认为孔子是知礼的。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我们可以据此推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孔子三十岁以后,此时的他大概已经开始走入政坛,有了一定的名声,否则的话,谁会把一个人叫“鄹人之子”呢?只有此人有一定名声,别人对他的身份有一定的了解,才会去议论他、质疑他,说他到了太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问。

有人把这些闲话告诉孔子,孔子的回应是“是礼也”。

“是礼也”有如下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孔子真的不知道。

孔子此前没有进过太庙,这是第一次。我想,一个人就算在书上读到了再多的东西,到了实际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会掌握所有的细节。假设我们手里有一本雅典神庙的说明书,书里将雅典神庙中的建筑、摆设、祭台、烛火等一一呈现出来了,告诉你神庙里的大柱子是怎么来的,神像的尺寸是多少,是什么材质的……一切似乎都面面俱到。但你看完说明书以后,到了雅典神庙,就真的什么都懂了吗?你到了神庙里,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这是书里的内容”吗?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