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妻也:判断一个人,要看本质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这一篇讲到了孔子的一些学生。孔子对他的学生,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首先出场的这位叫作公冶长。公冶是一个复姓,战国时期,常以“公”表示官职,而“冶”一般是指工匠的身份,比如负责铸造铜器或者铁器的官员就称为“冶”。
传说公冶长有一个独特的技能,精通鸟语。有一天,公冶长听到小鸟说某个地方死了一个人,他就去报官了。官差到现场一看,果然死人了,但官方质疑他为什么会知道这事,就把他抓了起来。当然,这是传说,不足为信。
公冶长在缧绁之中,缧绁就是古代捆犯人用的绳子,此处指代他被抓进监狱里。出狱后,孔夫子“以其子妻之”,“妻”在此处读第四声,是动词,意思是孔子将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孔子知道公冶长没罪。
但这依然令人佩服。如果我们看到有人被冤枉入狱,也许会在道义上理解、同情和支持他,甚至可以借钱给他,或者帮助他创业,但谁敢说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呢?这需要莫大的勇气。
孔子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恰如其分的自尊》这本书中说,当一个人拥有稳定的高自尊时,他才能够真正做到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惧非议,对一个人、一件事,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判断。这是孔子给我们做出来的表率。
电影《英雄本色》里有一段情节:狄龙扮演的角色进了监狱,刑满出狱后找不着工作,最后到了一个修车厂,里面收的全是从监狱里出来的人。
社会对一个人身份的判断,往往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如果一个人是从监狱里出来的,人们往往并不关心他到底为什么入狱,只会认为进过监狱的,就不是一个可以靠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