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过春节
每年过春节,几乎都能听到身边朋友的感慨:“这年味越来越淡了。”之所以觉得年味淡,是因为旧时那些烘托节日氛围、体现节日内涵、生成节日文化的礼仪、符号、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皮(礼仪、符号、习俗)之不存,毛(年味)将焉附?许多年轻人甚至没有什么机会感受以前过年时的浓烈气氛,对中国人最重视的这一传统大节,更是几乎没有多少感情。
那么,何不随我一同看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体验一下八百多年前的年味呢?
腊月
时序一进入腊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开始用猪肉、羊肉、鱼肉腌制腊味。腊味不但可作年货,还可以储存到第二年夏天。据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的富贵之家,遇到了下雪天气,要开筵饮宴,塑雪狮,装雪山,以会亲朋,浅斟低唱;若是晴天,则邀朋约友,夜游天街,观舞队以预赏元夕——那些准备用于庆贺元宵的歌舞队,早已在大街上彩排开了。
南宋画家马麟所绘《秉烛夜游图》
市场迎来了节日消费的旺季: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小贩沿街叫卖,“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又有市爆仗、成架烟火之类”。
这里有几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都是冬季的时蔬;“勃荷”即今人说的薄荷;“泽州饧”是一种风靡宋朝的饴糖;“新历”即新一年的日历;“桃符”是春联;“钟馗、狻猊、虎头”都是年画;“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与“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则是过年时张贴、悬挂的吉祥物;“爆仗、成架烟火”是烟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