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一个宋朝

宋朝人的“春晚”

字体:16+-

宋朝也有“春节联欢晚会”吗?不太严格地说,有的。因为按照惯例,每年元旦(正月初一),朝廷要举行国宴。参与宴会的有皇帝、文武百官,以及辽、西夏、高句丽、大理等国派来的“贺正旦使”。席间,照例有教坊伶人进演歌舞、百戏、杂剧等文娱节目。这一套在元旦国宴上表演的文娱节目,我们不妨称为宋朝人的“春晚”。

南宋画家(佚名)绘制的《歌乐图》

宋朝的“春晚”不但有文娱表演,还有节目主持人,或者说,有报幕员,叫作“竹竿子”,因为他们登场报幕时,总是手持一根“竹竿拂尘”。宋朝国宴上的所有大型文娱表演,都有“竹竿子”主持节目。

“竹竿子”念的报幕词,宋人称之为“教坊词”,一般由翰林学士撰写,我们熟悉的苏轼苏大学士就写过好几套“教坊词”,其中包括元祐四年(1089年)的《紫宸殿正旦教坊词》,翻译成现在的话,便是“1089蛇年紫宸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串词”。苏大学士“教坊词”的文风,还真的挺像20世纪80年代的报幕词。为了让诸位看官领略一下报幕词的风采,我下面会将苏轼的一部分“教坊词”翻译成报幕词体。

通过苏轼撰写的“教坊词”,并参考《东京梦华录》对天宁节(宋徽宗寿辰)国宴文娱会演的描述,我们可以还原出宋代“春晚”的大致过程。

宋朝的春节国宴,照例要喝九盏御酒,每喝一盏酒,则欣赏一段文娱节目。第一盏酒与第二盏酒的文娱节目,都是歌舞:先由“歌板色”(教坊歌手)唱曲子;然后舞者入场,“对舞数拍”。

第三盏酒表演的节目,是非常精彩的“百戏”:“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殿前自有石鑴柱窠,百戏入场,旋立其戏竿。”——表演“百戏”的艺人登场,在宴殿的“石鑴柱窠”竖起戏竿。为什么要竖立戏竿呢?因为宋人所说的“百戏”,是指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盏注、踢瓶、筋斗、擎戴等节目,都是在戏竿上表演的,即今天的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