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一个宋朝

舌尖上的宋朝

字体:16+-

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在北回归线附近温暖的阳光下,农作物创造出了更丰富的食材,并通过发达的市场网络输送到各地。平民的饮食习惯在这个时期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摆脱了饥饿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宋人称为“脍”)、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朝。

北宋赵佶(宋徽宗)《文会图》(局部)中的宴会美食

湖北黄州,在11世纪还是一个“蛮荒之地”。“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低潮期。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一个低微而没有多少实权的闲职。但这位乐天派的诗人决心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人生的乐趣。品尝一次美食,显然可以让黯淡的世俗生活焕发出舒心的光彩。

东坡肉,中国人食谱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式,以味醇汁浓、肥而不腻、入口香糯而让吃货们食指大动。今天的人们相信,这种成功地将油腻的猪肉转化为醇厚美味的烹饪技术,正是苏轼在黄州发明的。东坡,是黄州的一块撂荒旧营地,苏轼在这里开荒耕种,亲近自然,自号“东坡居士”。

宋朝的黄州人,尚不知道经过神奇的烹调,一块普通的猪肉在火与酒的复杂作用下,可以散发出诱人的美味。“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在生性嗜好猪肉的美食家苏轼看来,这无异于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