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中一种常见的情绪就是思乡。长年在外戍守、征战,故乡的一切慢慢变得模糊起来。这种状态其实也好。很多东西想不起来了,心也麻木了,日复一日,习惯了边塞苦寒的生活。但最怕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关于故乡的记忆被唤醒,很多以为自己忘掉的东西忽然同时出现在眼前。
我们来看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霜一样的月光照下来,沙也变白了,像雪一样。一个白茫茫的世界。
俞陛云说:“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凝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诗境浅说》)
我们读前面这两句,会觉得特别静。正是因为安静,才能听得清楚远处不知道从哪里吹来的芦笛声。
“不知何处吹芦管”,好就好在“不知何处”。如果看到有一个人在月下吹芦笛,大概会有些心理上的准备。可是这些战士不是。因为不知何处,所以没有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他们突然被那个声音攫住,他们在没有防备的时候被击中了,声音一下子打到他们的心上。
这是异乡的音乐,这是异乡的声音。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月光下,眼泪从他们的脸上慢慢流下来。
这个声音提醒他们,周围的一切自己已经渐渐习惯,已经慢慢熟悉,可是自己仍然是这里的异乡人。他们的家乡在远方。
“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里的“尽”用得好。李锳说:“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而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诗法易简录》)
这些征人一夜无眠,没有一个人不往家乡的方向看,可是看是看不到的。家乡超过了自己目之所及的范围。他们只能看什么?他们最后可能只能看看天上的月亮。月亮是这些战士唯一的安慰了,这是他们和故乡唯一的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