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昨夜星辰

·重复的声音·

字体:16+-

我们先来看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如果我们反复读这两句诗,你会发现诗人在重复一个音节。我们不断地回到yáng这个声音上来。

诗歌是和声音有关的艺术。我们今天读诗歌,很多时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形式。我们经常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然后花很多功夫去挖掘内容,而置诗歌的形式于不顾。其实很多文学作品,它的形式即内容本身。

我举一个例子。剥洋葱的时候我们以为第一层是个皮,于是把它剥下来了,我们以为里边还有个瓤。我们接着剥,怎么还是一层皮呢?我们又剥,里面还是一层皮。再剥,还是一层皮。到最后我们泪流满面,但是我们会发现没有其他东西了,剥完了。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个瓤。因为皮就是它的实,形式就是内容。文学的形式是有意义的。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我们不断回到yáng这个声音上。这个反复出现的声音塑造了一个人不舍得走的状态。也许诗人不是有意这样去做的。但对读者来说,重复的声音却的确产生了这样的效果。我们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人,他离开,又回来,不断回到原来的地方。他一个人在这里徘徊,留恋,彷徨。他不舍得走。

“数声风笛离亭晚。”什么是离亭呢?古代的大路上,五里设置一个短亭,十里设置一个长亭。李白写过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用的,旅途中停下来歇一歇。很多时候离别就发生在长亭和短亭中。所以它成了一个离别的背景。长亭的意象很常见,比方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再比如李叔同写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