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昨夜星辰

·已觉是两乡,何曾是两乡·

字体:16+-

我们再来看王勃的《秋江送别·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归舟归骑俨成行”,他是一个送行的人,可是怎么偏偏看到的全都是归来的人呢?他明明是要送人走,可是眼前却都是回家的船,是回家的马,他们都从远方归来。

如果我们在车站送过人,就知道这个感觉了。车站有来有往,有的人是从远方坐着车回家,但是有的人是在车站送别人走。当我们送人走的时候,看到那些拖着行李箱回来的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拥抱在一起,我们心里会很难受。一个电影如果拍摄这样的场面,是很能打动观众的。因为有对照,有映衬。有人团圆,有人分别,分别的伤感才会被凸显出来。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面提出一个说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用快乐的场景来表达悲伤的感情,悲哀的程度会更深。用黑笔在一张黑色的纸上画画,画不出什么,因为颜色被底色吞掉了。如果换一张白纸去画,就会很清晰。写作也是这样。

“江南江北互相望”,其实也没有很远,只是隔了一条江而已。朋友坐着船渡过江。到了江的对岸,他回头看着我,我在这里看着他。

“谁谓波澜才一水”,他说你怎么能说这只是一条窄窄的江呢?这不是一条江呀,在他眼里,这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已觉山川是两乡”,他说我觉得江这边的山,和江那边的山,已经不在同一个地方了。这是两个世界了。物理上的距离其实没有那么长,一条江能有多宽呢?但是王勃“已觉山川是两乡”。这是心理上的距离。

我们把王勃的诗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做一个比较: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