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月光。
写诗其实很苦,快乐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什么表达的冲动,诗里面像“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句子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写哀愁、伤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个情,往往都是在这个世界上咽下的苦。刘勰讲“蚌病成珠”。我们今天读诗,有时候觉得美,像一颗颗珍珠。但是想想珍珠产生的过程,就知道作诗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了。
除了黄昏,诗歌里出现比较多的时间是晚上。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有睡不着的愁,所以往往“辗转反侧”之后就“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诗人看着天上一轮孤月,内心被澄澈的月光触动,原有的情绪被激**开来,于是“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饮中八仙歌》)。
月亮经常出现在诗里,但是附着在月光上的情,和具体的情境有关。月亮本身是无情的,但是看月的人有情,于是月亮便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李商隐写过一首《月》: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看见一弯残月就心生惆怅,可能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如意。而通常想到月圆的时候就开心,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李商隐说,月亮未必对人有情。金榜题名的时候,看残月也会觉得美。落第了,或者被贬了,月圆反而让人心里更愁。张泌有一首《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月亮未必多情,只是诗人把自己的心情投射到了月亮上,才觉得月亮是多情的。
因此月光在诗里怎么变化,纯粹是依赖作者彼时彼刻的心境。
我们这里谈两种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和月亮有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