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一首李商隐的《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寻芳不觉醉流霞”,流霞是酒的名字。李商隐可能在赏花的时候喝了一点酒,结果就醉倒了。当然了,流霞这两个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它可以是一种酒,也可以让我们想到天边绚烂的晚霞。这一句虽然写的是喝醉酒,但也给了读诗的人想象的空间:诗人在醉倒之前,曾被花的气氛所感染,沉醉在落日下的花丛里。
“倚树沉眠日已斜”,夕阳慢慢落下去,日光照在树上,照在睡着的李商隐身上。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你会发现在前两句里面他刻意不谈,在第三句的时候,他让你意识到他之前其实是在人群中,周围有“客”。我甚至觉得他可能是通过“倚树沉眠”这样一种行为来回避和众多的人一起赏花。他可能只是在等,等到人都散了,自己“更持红烛赏残花”。他赏的已经不是百花齐放的盛大场景了,他赏的是最后剩下的残花。花在春天是很容易落的,晚上可能风一吹,就只剩下一点残花了。
这里面也许包含着李商隐对生命的认知。他心里对一些圆满的、盛大的东西,大概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花海面前,他可能会意识到一种虚幻性。盛开的花是绚烂的,但在李商隐眼里或许也是不真实的。
在他的意识里,残花大概更接近于人生的真相。凋零才是事物的本质。但是残花未必不美。所以在这样一个晚上,李商隐才会一个人拿着蜡烛去欣赏它们。
李商隐是一个彻底悲哀的人,但是他的悲哀里有审美的成分。他会意识到生命是有残缺的,生命是充满着遗憾的,可是生命也是美的。他知道“只是近黄昏”,可是他也会看到“夕阳无限好”。他知道花有一天会落下去,可是他会“更持红烛赏残花”。他知道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美与缺憾是并存的。所以这可能也是李商隐的诗呈现给我们的感觉。他的诗里面弥漫着哀伤和惆怅,但是你读他的诗会感受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