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诗人里,我最喜欢的有三个人:杜甫、李商隐和李白。排在我心里第一位的是杜甫,第二位是李商隐。我对李白是有距离的。他是谪仙嘛,好像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远一点。李商隐的话,你会发现他对于生命的体验是那种彻底的绝望,是那种大悲哀,大绝望。这首《暮秋独游曲江》就是很典型的李商隐式写法: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开花的时候他春恨生,落叶的时候他秋恨成,那一个人什么时候会快乐呢?在李商隐眼里,生命就是这样,悲伤是不断循环的,快乐可能是偶然的。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对于荷叶生而产生的春恨,和它落下之后感到的秋恨,这种情,只要他活着,就会一直伴随着他。程梦星说:“‘身在情长在’一语,最为凄婉,盖谓此身一日不死,则此情一日不断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就像我们第一讲读过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普通人往往是在回忆的时候才觉得失落,迷惘,但李商隐说我是早在这之前就已经惘然了。在这个世界上,李商隐好像无处可逃。大部分诗人是在荷叶枯、落花、落叶的时候感到悲哀,可是李商隐“荷叶生时”他就“春恨生”了。
我们会发现,在这首诗里,很多重复的音节在不断地回**。这是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会获得的体验。我们读这首诗,好像走在一个悲伤的迷宫里。在迷宫里走来走去,要寻找到一个解脱,要寻找到一个答案,可是没有。
悲伤是无处不在的。
“荷叶生”,本来是一个有生机、有希望的状态。本来在春天,万物要开始生长了。可是在这个时候李商隐已经预感到有一天荷叶会枯萎。我们之前讲过李商隐写的《春风》:“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为什么他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已经肝肠寸断了呢?因为他知道花有一天会落下,所以他甚至会害怕看到花开。这是一个敏感的诗人会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