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原子化的信息,并非扁平的二维元素,
而是有着厚度和质量的。
看向它们,我看到了时间的纵深。
1
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
——《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
当你阅读上段文字的时候,面对这些整齐排列的、一个又一个的方块字,你必须看透它们并进行抽象的理解,而后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属于你私人拥有的秩序。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时,自己具体的形象便被丢失了,能指和所指总是滑动着,每一个字符和心灵中被唤醒的影像并非必然的一对一。这种唤醒是间接的,也是遥远的,更是虚弱的。
阅读文字越多的人,抽象理解文字的能力会越强,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纵使理解能力再强,你也无法完整确认“点心模子”的模样,也无法完整确认“浑身一震”的幅度。我们看向文字,看到的不过是模糊的影子。但如果我把上段文字拍成视频,让演员实实在在地演绎,观看者的感知便会被锁定。影像与文字的游戏规则截然不同,语言把世界比喻成为“概念”和“意义”,影像把世界展现为具体的物体,让我们面对世界的直接投影。
同样,若我在纸张上书写一行文字:
一匹奔跑在草原上的马。
阅读这行字的每一位读者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都会不同,然而若我拍成一张照片或者一段视频,便指向了特定的马,特定的姿态,特定的草原,特定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