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们要探讨的案例是一名十二岁零五个月大的男孩尼古拉斯(Nicholas),他目前的问题是屡教不改。他被指控在留校察看期间打架和偷窃,有人建议父母将他送到管训机构。
从这项安排来看,男孩的父母大概找不出其他办法来说服他过正当的生活。碰到某些个案时,大家肯定会觉得自己没办法改变当事孩童的行为模式,就连接受过全套个体心理学训练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我们一定要相信总能找到对的方法,更不能因为自己办不到,而质疑那些做得到的人。碰到棘手的案例,有时候用这种方法与当事孩童或成人沟通,效果其实还不错:“我相信我知道为什么你会有这些行为,但是我不晓得自己有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让你跟我一样搞懂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通常能让个案对你有不错的印象。这类孩童或成人被自卑或优越情结所困,假如患者发现医生或老师并没有过度自负,不会认为自己能矫正每一名个案,或是没有因为坦承个人不足而受苦,他就能大幅减轻内心的痛苦。对那些认为必须表现出一副老师都拿我没辙的样子的孩童来说,这种说辞尤其能让他们松一口气。“或许我没办法成功解决你的问题,但其他人可能办得到。”用这种态度来与问题孩童互动,就能化解他的敌意。
这种好斗的小孩确实有可能被指控偷窃和打架。他觉得自己受到欺骗,但现在他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抵抗的对象可能是身边软弱的个体。病历记录指出男孩曾经被留校察看,这本身就不是件好事。很可惜个案没有在四五年前来寻求协助,那时他尚未被留校察看。如今,男孩已经因为留校察看被贴上标签。将男孩送往管训机构的建议,显示出他身边的成人已经耗尽资源,对他的未来失去希望了,更认为他是个屡教不改的男孩。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反对将孩子送走,但要送去哪里?又有谁会了解他、训练他,让他迎向更有用的人生?我们必须让男孩对自己有信心,让他喜欢试着辅导他的老师或医生。我不晓得有哪些地方能满足以上条件,不过如果他的学校里设有精神保健诊所,就能加以利用,来有效处理他的问题。他会在诊所里找到一些朋友或辅导老师,让他体验家中缺乏的人际关系。这种男孩通常会被送去少年管教所,不过就我观察,绝大多数的年轻罪犯都曾在少年管教所待过。我不觉得这类机构真的能够感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