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引导式提问

对福山雅治先生、役所广司先生有效的“引导式提问”

字体:16+-

让“交流对象”意识到“读者”的存在

我为什么如此拘泥于摒弃“自我”呢?因为在我漫长的采访生涯里,有个强烈的感悟。

那就是,提问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觉得“我为什么非得为了你说这些”。对我来说,提问是工作,如果不问,就写不了报道。

本书中多次提到,人们容易对那些对自己抱有好奇心的人产生好感,因为对方想了解自己,而自己也确实有倾诉欲。

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心思单纯。假如有人心术不正,想必没人愿意回答他/她的提问。只要氛围出现异变,在场的人就会产生怀疑。

对我来说,“引出话题”既是工作,也与工作成绩直接挂钩。这种因果关系很容易让人觉得,我提问是为了自己,为了写出好的稿件,得到好的成绩。

如果受访对象觉得,我只是为了工作成绩才想方设法地提问,还会努力回应我的问题吗?

这或许只是我的偏见,但也确实常见。因此,要杜绝这种“为了我”的出发点。

解决方法之一,是让对方知道,不是“为了我”,是为其他某个人而谈。所以我经常使用“读者”这个词,不同场合也会换成其他对象。关键在于,把别的某个人作为引子。

例如,我采访福山雅治先生那天,拍摄中途的休息时间,负责该项目的编辑向大家透露,他从中学时代起就是福山先生的粉丝。我听到以后,就决定借来用用。

在之后的采访中,到了对谈的关键时刻,我对福山先生说:“其实坐在旁边的项目编辑从中学时期就是您的粉丝哦。”说出这句话,意味着后面的问题不是为我,而是为这位编辑提的。

多年来一直支持自己的粉丝就在眼前,没人会不因此而开心。福山先生此刻面对的不是我,而是那位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