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黄直录

字体:16+-

【原文】

黄以方①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②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注释】

①黄以方,名直,金鸡人。嘉靖进士。

②语出《中庸》,言周偏静之至也。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的学说,是随时格物来实现良知,那么知就是一部分的知,而不是全体的知了,怎么能达到‘广阔如天,深邃如渊’的地步呢?”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和渊。心的本体,无所不能,原本就是天,只因被私欲蒙蔽,天的本体才失去了。心中天理没有穷尽,原本就是渊,只因被私欲阻塞,渊的本体才失去了。如今念念不忘致良知,将这些障碍阻塞一并驱除,那么本体恢复之后,就是天、渊了。”于是指着天解释道,“比如面前看到的天,是明亮的天,四下看到的天,也还是明亮的天。只因为有许多房屋墙壁遮蔽着,就看不到天的全体,如果撤去这些房屋墙壁,还是这一个天。不能说面前的天是明亮的天,外面就不是明亮的天。从这里就能知道,部分的良知就是全体的良知,全体的良知就是部分的良知,本体总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