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02

字体:16+-

【原文】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译文】

又问:“关于声、色、货、利,只怕良知也不能没有。”

先生说:“当然啦!但是,初学用功时,千万要**涤干净,不使声、色、货、利留存于心中。如此,偶尔碰到声、色、货、利,才不会成为负担,自然会去依循良知并对它作出反应。良知仅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若能使所致的良知精细明白,毫无一丝蒙蔽,那么,即便与声、色、货、利交往,也无不是天理的作用。”

【原文】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译文】

先生说:“我向各位讲习致知格物,每天如此。讲十年、二十年,也是如此。各位听讲后,实实在在地去用功,听我再讲一遍,自然感觉会有一定的进步。不然,只当作一场演说,即便听了又有何益?”

【原文】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译文】

先生说:“人之本体,经常是寂然不动的,经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正是这个道理。

【原文】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