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段永平传

放弃“铁饭碗”,继续深造

字体:16+-

1982年,大学毕业的段永平,被分配到北京电子管厂。这个厂原本是1953年由苏联援建的电子工业部所属的774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要项目。当时,国家在电子工业领域的投入达5.5亿元,而北京电子管厂占了五分之一的投资。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厂,该厂拥有近万名工人,竞争力很强。

虽然每个月工资只有46元,但是段永平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认为这里会给自己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电子管厂的产量和销量快速萎缩,不仅仅是北京电子管厂,整个中国的电子产业都因为外国技术和产品的进入而遭受严重的冲击。致命的是,国内一直很重视的电子管技术被更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取代,国内企业面对外来技术丧失了竞争力。

1985年,北京电子管厂的产量相比于巅峰时期下滑了90%以上,工厂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发不出工资。段永平看到了国内外的技术代差,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有心发挥自己的价值,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给北京电子管厂带来一些变化,但是碍于内部僵化的管理体制,他根本无法施展才能。此外,很多年轻人都想着做一番事业,但是往往什么也做不了,整个企业没有什么活力,他有些心灰意冷,很快意识到自己必须立即离开,以免后半生浪费在这里。

其实,段永平当时完全有机会跳槽到其他公司,以他的学历,在其他公司或者工厂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不算什么难事,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学学历还是非常吃香的,良好的学历以及北京电子管厂的工作经验,都可以作为他谋求下一份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是相比于找工作,段永平似乎更加看重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所以他很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北京电子管厂,继续学习和深造。通过更高层次的学习,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于是,他重新拿起了书本,并拿出了当年高考的劲头进行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段永平最终顺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攻计量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