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会讲故事,你怎么做销售?

5.给消费者适当增加一些内疚感

字体:16+-

为什么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抽烟的大军?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酒精对身体不好,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在酒桌上没完没了地干杯?为什么都知道奢侈品根本不值这个价,但还是有人愿意狠下心来花掉两个月的工资买一个上万元的名牌包?

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是,巧克力通常卖给了那些患有肥胖症的人,而不是那些身材苗条的人;LV的手提包更多地卖给了中产阶级,而非大富豪们;苹果手机的销售对象主要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以及工资水准一般的白领阶层;那些购买日本马桶和大米的人,往往也是一些生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呢?

在这些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商家在进行市场定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商品价值来进行匹配,而是选择了一些游走于消费边缘但是又具备一定需求的顾客。那么商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进行更为精准的市场定位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一个新名词“内疚营销”。

所谓内疚营销实际上指的就是利用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容易产生适度的内疚心理来推销和出售自己的产品,产品销售的对象也是那些容易产生内疚心理的人。与此同时,商家在销售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激发消费者的内疚心理。

内疚心理是一种既感到提心吊胆、包含不安因素和矛盾心理的特点,同时又带着一点期待、刺激和快乐的因素,这是一种看似矛盾的心理,但实际上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越是要压制内心的某种欲望时,就越容易导致欲望的反弹和吞噬,而在销售过程中,商家所做的就是刻意增加消费者内在的压制力,就是通过施加外力来提高欲望的反噬能力。

根据以往的认知,以及我们对消费者心理学的基本了解,商家更多时候都在积极引导消费者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使他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购物的过程,并享受购物的快感,但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却发现,一些负面情绪同样会刺激消费,就像失恋的人喜欢大吃大喝或者疯狂购物一样。而内疚感同样具有促进消费欲望的作用,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是最微小的内疚感,也同样会放大在消费中的自我纵容所带来的快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