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民历史

读书杂忆

字体:16+-

文 / 荣正

如果把小人书(连环画儿)也算在内,我读书的历史从学龄前就开始了。到了小学一二年级时,特别使我着迷的是几本“水浒”的故事。我最喜欢胖大和尚鲁智深,常和大一岁的堂哥争吵鲁智深和孙悟空哪个厉害。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他代表孙悟空,我代表鲁智深,掰手腕儿,结果总是鲁智深输。在武松打虎的故事里,我的同情心在老虎一边。

可恨当时这套小人书还没编全,看到热闹处却没了下文。母亲指着她书架上两本厚厚的书安慰我说,这故事全在那书里面写着呢,等长大了才能看。我趁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把这两本书从书架上取下来,刚翻了几页就想哭,因为这几页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看不懂。

一年又一年,在脑袋里面装满了王二小、董存瑞和黄继光的故事之后,总算连猜带蒙地把七十一回本的《水浒传》读了一遍。其他古典名著,如《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也都同样囫囵吞枣地咽了下去,《红楼梦》则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年,后来几经反刍也还是消化不良。那时大约上初中了,我喜欢的已经不是鲁智深,而是鲁迅。鲁迅的作品,是语文课必学的,我往往在开学之前就先睹为快,还多读了一些课本里没有的。我并不真懂鲁迅,但他引我领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趣,带我去了他离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还在朦胧的月色水气里观看了社戏,更让我认识了阿Q和孔乙己这些古怪的家伙,使我对人生苦乐和人间百态有了一点领悟。后来“文革”的时候,鲁迅的著作成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军火库,尤其那句“痛打落水狗”的名言让人觉得冷酷,对先生的亲切之感便**然无存了,只剩下敬畏。

家里书多,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随便抽出一本,任意翻开一页,如果不能被其中的字句吸引,就再取另一本。记得在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暑假,那天天气特别炎热,窗外的蝉“叽叽叽叽”叫得烦人。在百无聊赖地乱翻了好几本书之后,随手又打开一本,跳入眼帘的第一句是:“蝉子叫得声嘶力竭了。”目光被吸引住,就继续看下去。这是《沫若文集》里的《题画记》,谈诗论画,借古鉴今,写得笔酣墨饱,文采飞扬。那个假期我就与一套《沫若文集》为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