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两位著名实业家,人称“南张北周”。“南张”指的是功盖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北周”指的是华北新式工商业的开拓者周学熙。
作为山东大学首任校长、袁世凯最为信任的财经大管家,周学熙曾经两次出任民国财政总长,但他最终选择了退出政界,全身心地投向实业。他呕心沥血,创建华新棉纺厂与耀华玻璃厂,以天津、唐山为中心,在中国北方苦心经营起一个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周氏集团资本金额高达4 000多万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楔 子
1895年4月的北京,紫藤花开,柳絮飞扬。自从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并赔款20 000万两白银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京城的空气中就充满了不安。此时,18行省上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正在等待放榜,他们还没从让人窒息的科考中喘过气来,就被这个消息激得血脉贲张。
5月2日,周学熙与一位同考前往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参加各省举子们的大聚会。会上,广东来的康有为、梁启超最活跃,他们不仅起草了18 000字的请愿书,而且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鼓动大家同赴都察院请愿。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开始上演。
“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凡一统之世,必以农立国,可靖民心;并争之世,必以商立国,可侔敌利,易之则困敝矣。”
这些年,周学熙一边钻研八股,一边观察时局,他深知科举之途并不能救民于水火,但苦于找不到济世妙方。康、梁的这些话就像拨开了迷雾,让他心头一亮,看到一条崭新道路。
后来,有人报告说皇上已经在和约上盖了国玺。眼见大势已去,举子们便一哄而散。公车请愿未遂,但周学熙却下定了弃举业就实业的决心。这位29岁的官宦子弟,决定尽快赶往安徽建德(今东至县)老家,与回籍养病的老父好好地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