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商传奇

张弼士之沧浪酒魂

字体:16+-

谈起中国近代商业发展史,潮商张弼士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张弼士的一生,是19世纪末华人亦官亦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的一个典型。由于受到荷属殖民地统治者的青睐,张弼士由一个“卖猪仔”出身的小商人,在短短30年间成长为南洋首富;作为著名的爱国侨领,“客家八贤”之一,张弼士更是清朝的“红顶商人”。

就官位而言,张弼士曾获赐一品顶戴;就财力而言,张弼士资产达8 00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大清国库年收入也只有7 000万两白银,其可谓“富可敌国”。张弼士不仅留给后人天文数字般的财产,更以创张裕葡萄酒而传世,留下一个令人敬仰的百年老店。而美国人称他为“ 中国的洛克菲勒”,这可能是唯一获得这样称呼的中国人。类似的只有人称“民国第一银行家”的陈光甫,被美国人称作“中国的摩根”。

楔 子

1858年盛夏时节的一天上午,在大埔通往汕头的山路上,一队青壮年男子正逶迤而行。这是一支下南洋的队伍。这一年,大埔一带遭灾,下南洋成了很多乡下人唯一的活路。

几百年来,这条山路上不知走过多少支这样的队伍。这些下南洋的青壮男子,因为家贫买不起船票,几乎全是以“卖猪仔”的形式卖身前往的。多少年来,这条山间小路,背负了多少望郎妹的希望,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眼前这支队伍的最后,是一位清瘦高挑的年轻人,他一袭青灰长衫,肩挎简单的蓝花布包袱,双目恋恋不舍地看着路两旁的青山绿水。这个年轻人,就是大埔黃堂乡的青年张弼士。张弼士的父亲是山村教书先生,母亲是普通村妇,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与别人不同,小张家中还不至于吃不上饭,他下南洋是为争一口气。

前几天,小张到姑父家帮忙放牛。一次疏忽,他放的牛吃了别人田里的秧苗,被人告到姑父家,姑父气得对他又打又骂。张弼士说:“你不要太看不起人,将来我要混好了……”姑父却挖苦他白日做梦,把张弼士气得脸色发青。一气之下,张弼士跑回了家,正好碰上一位在南洋经纪当铺的乡亲来拜访他父亲,这是他父亲从前的一位学生,现在在南洋混得还不错。这让一直为未来苦闷不已的张弼士一下子找到了希望:对呀,为什么不下南洋?出去怎么也比在家憋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