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官场达人张之洞

第九章 趋附权变上位

字体:16+-

一、变革图强,编练新军

民族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进一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人民从此过着更加水深火热的生活。

这是天大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全国上至慈禧、光绪,下至全体臣民都深刻地意识到:这个国家要是不变革发展,那就真的完蛋了。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也活该挨打。

就连翁同龢和李鸿藻那样的顽固守旧派代表人物,他们的口号也从“打打打”、“杀杀杀”变成了“变变变”、“干干干”。变什么?变革图强。干什么?干洋务实业,走富国强民之路。

力主变革

作为晚清后期洋务派首领和“富国强民”路线的实践者,张之洞很欣慰地看到民族的觉醒和顽固守旧派的思想变化。而中日战争的失败,更加刺激了他的神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二十七,他给朝廷上了一道《吁请修备储才折》。

在这道奏折中,他科学合理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九条变革措施,如练陆军、练海军、修铁路、设枪炮厂、广开学堂、讲商务、多派留学人员等。其实,这些改革措施,早在中日战争之前,张之洞就在湖北大力实施了,只是朝廷不够重视,顽固守旧派极力反对,没在全国普遍推行而已。这次,他的折子上奏后,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并作为执政变革的行动纲要。

编练新军

在这九条改革措施中,张之洞最注重的就是编练新军,在湖北没能编练新军,一直是他的缺憾,他要补上这一课。

中国之所以大败于日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建的湘、淮两军,已远远不能满足近代化战争的要求。湘、淮两军虽然大大地优胜于传统的旧式军队,但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近代化精锐部队,还是不堪一击。比如,李鸿章的淮军从朝鲜到辽东一败千里,北上抗日的刘坤一、吴大澂所率领的十几万湘军,还没同日军交手,就全线崩溃,丢城弃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