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圣雄:梁漱溟传

世外无桃源

字体:16+-

中日之间的外交摩擦已有很久的历史,中日必将一战,似乎也是那时中国人的一般判断,只是从政治层面上说,大家总觉得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总是希望推迟中日冲突的爆发,尽可能地做好准备。于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梁漱溟坚决主张不要受中日外交局势的影响,而应该脚踏实地从事乡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更长的和平时间,即便中日之间不得已而开战,中国自身力量也必能战而胜之。所以,在全民抗战爆发之前数年间,梁漱溟依然潜心于他的乡村建设试验。

1936年访问日本时与友人合影 (前左1为梁漱溟,3为朱经古,后左起为黎涤玄、黄明立、秦亦文)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是一个农村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要必归于乡村,只有真正解决了乡村问题,只有农村获得真正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的其他问题才能获得解决,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加强,也才有力量抵御包括日本在内的强邻或帝国主义的入侵。

从日本可能对中国发动的进攻和中日两国将要交战的背景考虑,梁漱溟认为,悲观主义和速胜论都要不得,日本一旦对中国发动进攻,其脱离本土的作战决定着它不可能速战速决,有力控制中国本土;而中国面对日本的进攻,即便没有全面的、有力的抵抗,即便不能很快将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赶出去,但中国以其广袤的疆土和众多的民众作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时间换空间,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为此,梁漱溟在抗战爆发前提出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依靠蕴藏在民众中的“无限的兵力”,以民众的力量弥补眼前不足的有限兵力;二是“不求摧敌于一朝”,树立持久观念,与日本军队作“持久战”,争取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