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亡启示录:一个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晚清与民国:经济层面的比较

字体:16+-

我们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时候,一般都注意到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上的意义,注意到这场革命不仅将清帝赶下台,而且在终结了两千年帝制后,并没有乘机建立汉人的帝制国家,没有重现中国历史上常演常新的改朝换代戏码,而是为中国政治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些讨论都是对的,只是放到大历史场域中去观察,显得还不够。如果一场革命不能在社会经济层面发挥功能,这场革命总显得有点不足,或者不够到位。从这个观点回望一百年前的这场大革命,辛亥革命究竟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呢?这很值得研究。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辛亥革命并不只是1911年那一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过程,至少要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孙中山觉悟到要推翻清廷,驱逐鞑虏,重建汉民族的国家开始。从这个比较长的时段进行思考,就会发现这场革命不仅具有政治史意义,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是1895年签订的中日讲和条约,这个条约由于在日本马关签订因而又被称为《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的作用,在过去一百多年研究中,其实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比较主流的观点强调《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伤害,割地赔款,引发了帝国主义稍后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个结论当然有其存在的依据和正当性,只是如果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层面说,《马关条约》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我们知道,甲午战前,中国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坚守中国本位,有拣择地对外开放,当然也就实行比较严格的经济管制,不仅严格限制中国民间资本的发展,而且对于外来资本基本上不开放不接纳。所谓短短三十年就使中国恢复了康乾盛世似的辉煌,构筑一个据说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几的经济军事奇迹。这个故事并不假,只是发展的代价太残酷,牺牲也很大。如果从经济层面上说,其实就是清廷凭借着国家垄断而获取的超额利润,中国的民间资本并没有在那三十年高速增长中获得相应成长,外国资本也没有机会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机遇。当时的中国实际上处在一个孤岛状态。所谓发展,其实就是一种高度管控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借用、移植了东西方的技术或发展成果,同时坚定不移地拒绝同任何人分享,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