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清廷以大逆不道罪将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在菜市口处死,这对清廷来说原本是一件“正义”的事情,这在朝廷的上谕中都有明白宣示,朝野内外大致上也能够认同。然而,奇怪的是,由于康有为、梁启超在外国人保护下流亡国外,由于他们都是一流文人和学者,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事实及合理推测,成功地将这场并非完全正义的谋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的未遂政变,解释成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为了从皇上手中夺权,而引发的一场非正义的武装政变。后来一百多年,许多善良的人还就是相信康、梁的这个解释。
康、梁的解释合乎人们的认知。因为光绪帝毕竟不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子,1898年秋天政治大逆转之后的那段时间,毕竟是皇太后出园训政,皇上的权力受到了削弱。而皇上也离开了原来的居所移居瀛台。这种种迹象都为康、梁的解读提供了证据。
按照康有为、梁启超的解读,在朝廷内部存在着两个司令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主要是那些落伍颛预的满洲贵族,他们不满意皇上推动的政治变革,认为这些变革侵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不断向慈禧太后哭诉,希望慈禧太后出园训政,阻止改革。相对应,当然有一个以光绪帝为首的改革派,这一派当然也包括康有为和为改革付出生命的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将光绪帝塑造成一个英明的君主,是中国的未来,大清的希望,是中国的明治天皇和大彼得一世。
究竟是康有为、梁启超建构的叙事模式接近历史真相,还是朝廷的官方说法更可信呢?在1898年底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宫方对这个事情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解释,当然政府的话语弱势决定着它不可能整天为着过去的事情反复唠叨,而民间出于对朝廷改革推动不力的现实考量,遂对康有为、梁启超建构的叙事模式倾向于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