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5.弦歌声中,不忘抗日救国

字体:16+-

在相对宁静的书斋中,章太炎俯而读、仰而思,一篇接一篇地写着白己愿意写的文章,一封接一封地与那些弟子、私淑弟子通信讨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在青年学子政治动**的年代里,能有这份雅兴、这份情致,也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雅事。

为了培养国学人才,扩大国学影响,章太炎在那几年不辞辛苦,南北奔走,先后在上海、苏州、北平、青岛等地发表演讲,以国学激励国人精神,为国家培养青年学子。在20世纪30年代初移居苏州后,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集中研讨中国历史与文化。章太炎每周登坛演讲三次,系统讲述了他对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专门领域的研究心得,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宁静的读书、写作、讲学生涯时断时续,主要是因为在那个动**年代,民族危机日趋加深,不时引起章太炎的高度关注,使他在弦歌声中依然不忘抗日救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人几乎兵不刃血在很短的时间内攫取了东三省的全部领土。东三省是章太炎曾经倾心投入的地方,所以他对东三省的沦陷,较之他人感触更深。他在得悉这些不幸的消息之后告诉友人,日本人对东三省睥睨觊觎已有30年之久了,日本人发动的甲午战争,其实就是要跨过鸭绿江,踏上东三省。面对这种局面,章太炎根本无法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激起了章太炎的愤慨。既然政府不可信、不可恃,那么便期待以民众的觉醒遏止日本的侵略,最好能收复故土。章太炎是“九一八”之后最坚定的抵抗者之一,他始终认为中国的惟一出路就是拼死一战。明知必败,然败亦不过失东三省。战败而失之,与拱手而授之,其差别就是有人格与无人格。有人格,国家还有复兴之望;无人格,则国家惟有继续沉沦,以至于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