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五、王者,民之所往

字体:16+-

通过前面的分析,假如我们剔除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神学外衣,我们感到他在现实生活的思考中也很重视人民的作用。他虽然说过,“民者,冥也”。表现出对民众的蔑视,但由于人民的力量确实使社会发生经常的变动,因而,他又着力发挥《春秋》“敬贤重民”的主张,认为“害民之小者,恶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恶之大也”。可以说,董仲舒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具有古老的东方特色的人本主义或者称之为神学人本主义。

董仲舒的人本主义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人为万物之本,君者,民之所往

董仲舒指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1]将人的地位提到与天地并列的宇宙中三大之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机物、无机物,数不胜数,举不胜举。但“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2]“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益阴阳,化而动摇四海之内”,“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3]

当然,董仲舒的上述言论难免有抽象谈人的嫌疑。因为人向来以群而分,有统治之人,有被统治之人,前者为人,后者为民。此乃古代中国学者的一般见解。那么,董仲舒是怎样看待民的呢?

董仲舒关于民的意见,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君主与民众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论述中,董仲舒指出:“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4]就是说所谓王者,所谓君者,只不过是人群之首,他的意志只能来自他所得以被推举为君的民众,因而,他应该代表民众的愿望,不能失信于民,否则,“民之不往,则何以为王;民之不群,何以为君!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5]“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6]这可以说是对荀子君民舟水之喻最好的神学阐述,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