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三、两相骄王

字体:16+-

公元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主持的策问,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对,颇得汉武帝的好感,董仲舒由此应该在西汉政治生活中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无奈,这次策问的结果并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丞相卫绾奏向汉武帝提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于是董仲舒只得出任江都相。

为江都相是董仲舒从政的开始。江都易王刘非是武帝的哥哥,“素骄、好勇”,且野心勃勃。他希望董仲舒能像管仲辅助齐桓公,范蠡、种、泄庸等“三仁”辅助越王勾践那样,帮助他夺取中央政权,“卒为霸主”。刘非并以此意征询董仲舒的意见说:“大夫蠡、大夫种、大夫庸、大夫皋、大夫车成,越王与此五大夫谋伐吴,遂灭之,雪会稽之耻,卒为霸主。范蠡去之,寡人以此二大夫者皆为贤。孔子曰:‘殷有三人。’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

可惜,董仲舒是坚决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其《公羊春秋》学对臣弑君的不义行为和不利于“大一统”的行为更是嫉恶如仇。于是,董仲舒借古喻今,好言相劝刘非洁身自好,安分守己,万不可图谋不轨。他说:“仲舒知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臣仲舒闻,昔者鲁君问于柳下惠曰:‘我欲攻齐,如何?’柳下惠对曰:‘不可。’退而有忧色。曰:‘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但见问尚羞之,而况乃与为诈以伐吴乎!其不宜明矣。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

仲舒接着说:“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子,言羞称五伯。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五伯者,比于他诸侯为贤者;比于圣贤,何贤之有?”[1]明确告诫刘非应维护汉家王朝的政治统一而不要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