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钏影楼回忆录

记丙子同庚会

字体:16+-

在前清科举时代,有所谓“同年”的一种友谊。何谓同年?这非同年出世的同年,而是同年中试的同年。有乡试中式的同年,有会试中式的同年,从来是素不相识的,一旦成为同年,便亲切起来,有不可思议的。打破籍贯的界限,年谊有重于乡谊的;废除年龄的尊卑,一位年纪不过二十岁的新进,和年逾六十的老宿,总是尊之为兄,称其父为年伯,称其子为年侄,真像是一家人呢。这虽说是封建制度,可知中国人是要朋友的,笃于友情的,传统就是如此。我们读《论语》,开卷便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句子。降至下流,江湖卖解之流,搭起场子,拍着胸脯,也说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科举时代的叙同年,出发点也是从友道而来。

科举既废,这个同年的名义也就消灭了,然而人们这个求友之心,却未消灭。于是不从科举中式着想,而从同时生出的年龄着想,结成联盟。其实这倒是可以真正称为同年,但因为同年两字,已为科举时代的同年占去,免于重复及误会,遂改称之为“同庚”,会叙的时候,则称之为“同庚会”。

我们当时就组织了一个同庚会,这个名词,叫作“丙子同庚会”,因为我们都是在清光绪二年丙子(公元一八七六年)那时代生出的。那时我们都在上海,我们的年龄,都是五十岁了。兴致却还很高。发起这个丙子同庚会的最高兴人是谁呢?一位是林康侯,一位是穆藕初,他们两位都是上海本地人,都是交游很广的人。一经号召以后,纷纷列名来加入的共有七十多人,都是丙子生,都是五十岁,都是住在上海租界内外的,有的是闻名已久的人,有的是素不相识的人。我也是丙子生,我也是五十岁,我也是常住在上海的,在林、穆两君发起的时候,早把我拉进去了,我也算发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