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钏影楼回忆录

新闻记者开场

字体:16+-

我到了上海的几天内,即到《时报》馆去访问狄楚青、陈景韩两君。那时候的《时报》,是在福州路巡捕房对面广智书局的楼上。走上去是一条黑暗的楼梯,到了楼上,始见光明。《时报》是在一九〇四年,清光绪三十年间开办的,到这时候,大概有一年多了吧?虽然销数不及《申》《新》两报之多,一时舆论,均称为后起之秀,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报纸。

我知道上午是报馆里没有什么编辑人的,所以到了下午方去。到了报馆里,先见的陈景韩,他见了我,开口便说:“楚青想请你到报馆里来,可以不可以呢?”正在谈话时,楚青已来了,他总是满高兴的样子,穿了一件黑呢的马甲,胸前一连串的钮扣,向来是一个也不扣的。匆匆忙忙,好像是坐不定、立不定似的,我和他初次见面,好像我已答应他到报馆里来了,便和我当面讲条件了。

他的条件,是每月要我写论说六篇,其余还是写小说,每月送我薪水八十元。以上海当时的报界文章的价值而言:大概论说每篇是五元,小说每千字两元。以此分配,论说方面占三十元,小说方面占五十元。不过并没有这样明白分配,只举其成数而已。这个薪水的数目,不算菲薄,因为我知道我的一位同乡孙东吴君,比我早两年,进入申报馆当编辑时,薪水只有二十八元。孙君说:“就是每月二十八元,也比在苏州坐馆地、考书院,好得多呀。”(他是南菁书院高材生,素有文名的。)何况八十元的薪水,还比青州府中学堂监督的一只元宝还多咧,因此我也很满意。写论说,自然是针对时事发言,那是有时间性质的。我是做八股出身的,写论文只不过偶然为之。

也曾看到报纸上的论说尽是那种滥调,人称之为报馆八股,但我这个科举八股,怕对于报馆八股不中绳墨。写小说,已觉得轻而易举了,并不硬性规定每日要登多少字,但至少也得像个样儿,可以引人入胜。因为《时报》很注重小说,狄楚青在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杂志上,便写了长长的一篇提倡小说的论文,说是小说感人的力量最深,胜于那种庄严的文章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