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个难写又不得不写的话题,河南人也是一群不好说但又举足轻重的人。河南的辉煌标志着中国的盛世,河南的问题也是民族性的深刻体现与浓缩。河南是中国的胎记。想读懂中国,绕不开河南。
在大农业时代,河南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星汉灿烂的文明高地、数千年的粮仓、风云变化的古战场,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超级IP。河南前省委书记徐光春说:
一卷河南志,半部中国史……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
小时候,我对河南的全部印象,来源于一句俗语:
水、旱、蝗、汤,河南四荒。
其中的“汤”,当代治史者往往把它与抗战期间驻守河南的国军将领汤恩伯画上等号。后来也有人考证说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因此“汤”灾应为匪患。无论是天灾、兵燹还是匪患,苦难是我对河南的第一印象。
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河南的印象成了信阳毛尖。多年来我尝遍了各种绿茶,至今还认为信阳毛尖是绿茶之冠。爱屋及乌,我对于信阳也很有好感。
信阳可以说是最没有“河南范儿”的城市,信阳人甚至连河南话里最典型的“中”“弄啥嘞”都不太会说。处于中国南北地缘的分界,信阳很难逃脱“过渡”的命运。不过,“过渡”身份固然尴尬,但北人南相同样也使得信**有交织融合的“混血”之美。
和河南接触多了以后,我对河南的印象变成了一碗百吃不厌的烩面,以至于每次去上海,都会一大早去一家河南人开的面馆吃碗羊肉烩面。
我对烩面的深刻印象源于一次考察。几年前,我带一帮企业家去中东考察,但没想到大家对当地饮食十分不适应,全队精神不振。这时一位河南老板站了出来,他居然随身带了一箱烩面,再加上贵州的“老干妈”,一下子成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板们争先抢食的美味。这一碗烩面为考察增色不少。